研究
Research

观看之道——关于中国美院巴黎具表五教授特展 蔡枫 / 2017年12月29日

1996年,中国美院油画系聘请阿利卡、布列松、雷蒙·马松为客座教授


在一张1996年的照片中,雷蒙·马松、阿利卡、森·山方、布列松在司徒立的巴黎画室接受中国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聘任。从照片中看得出来,他们对获得教授荣誉非常看重和欢欣。

 

照片“本身”是“这个存在过”,它以这样的特点有别于一般图象。看照片的人透过照片中人联想到他们,并且与他们的艺术作品联系起来:我们看到那双曾经观看过他们自己绘画世界的眼睛。实际上,这几位的作品在中国“具表群”耳熟能详的,影响了一批重视视觉表现的画家,被圈里称为“眼睛很利害的人”。

 

司徒立教授是这个谱系的推广的始作俑者。1993年司徒立就到中国美院讲授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。许江教授看重司徒立的绘画方法和艺术理念,并得以把西方艺术的研究方法跟中国艺术精神与本土实践有机结合,形成了一套教学和研究体系。这不是渴望去“做不一样的研究”,而是要求从高度和广度沉淀到一个学术研究和教学里,来推动学术战略转型和教学变革,与具表志同道合的同仁一起,从一开始就走出了“看得准”的道路。

 

这里的“观看之道”不是约翰·伯格的文化研究或媒体研究的视角,不是“传统与欲望”的视觉文化的观看之道。“观看之道”是观看的道理和方法。在“具象表现”那里观看之道并非处于世界对立面,任何刻意分割观看与世界的东西皆被抹去了。所画的并非世界一隅,而是既有空间又有绵延四方重奏的总体表现。绘画并不作为对知觉客体的再现,而是被看成一个有待体验的世界,倾向于消抹一切指涉关系,绘画所孕育出的满足感比我们融入这个世界更加深刻。

 

我们来看看这几位教授的观看之道。


风景

亨利·卡蒂埃 - 布列松

石版画

27cm×37cm

光达美术馆


布列松最著名的一句话是:“决定性瞬间”。在他那里,视觉既非“在”之视觉,亦非确定性的视觉,而是发生获得之能力的视觉,它在现象与过程的多样性里构造出发挥作用的潜力,将非耗损的“观看之道”传递给我们。其实,它将先于现实化,个别化的时刻指定为感性圆满的上游。布列松从摄影到绘画均是“决定性瞬间”的眼法,这种目光不是物理意义的,而是会回光返照的目光。从摄影机迂回到铅笔,一样是目光的伸延。

 

鲁伯隆

雷蒙·马松

纸本钢笔

47.5cm×81cm

1960

光达美术馆


雷蒙·马松首先是通过素描来理解可视世界。他的雕塑立足于素描,将素描立体化。雕塑的活化基于素描,对于他来说,一根线条就代表了思想中的一个基本定义,在线条节奏里形成“异质同构”是无常形而有常理的。画家把这种道理赋诸艺术空间,让各种的线条赋予节奏。因为世界任何聚集中都与其聚集在同一个节奏里,这个内存一旦被激活,观看之道就会涌动出与之和谐的节奏。


从眼科诊所归来

阿维格多·阿利卡

布面油画

146cm×114cm

1979

光达美术馆

 

阿利卡以“一瞥”的视觉进入他的视觉世界,用如手指般的触感细腻微妙的笔触作画。画家并非作为一个感觉主体去贴近事物,而只有懂得进入个人的松驰状态,既不再强求也不再支配,处于一种心灵维度才会自行从各种形式的物质性里释放出来,掠过目光,用眼光抚摸事物,“松驰”地去画,画化画生。

 

都市景象

森·山方

绢本水彩、色粉

126cm×165.8cm

2014

光达美术馆


森山方的观看之道是“目游”。注视既不排除观看的过程,又保持着扫视性的绘画诉诸观察主体在持续时间中的视觉,一种身体的持续可变性的视觉场。在技巧上也不掩盖劳作中身体的痕迹——本身都是过程中逐步形成的,一种色彩的音阶,观看的运动。


普罗旺斯风景

司徒立

布面油画

90cm×280cm

2015

光达美术馆

 

司徒立擅长风景画。风景画比沉思或更能提供“道”的入口,是所有深思更优的捷径,因为它直接融入那种内在性。并且,通过画笔的交织往复运动,源源不断的接近过程中以形写形、以色貌色,在风景中重新燃起对生命根本的兴趣。风景并不是知觉客体,它并非事先提供给我们的各种偏好,通过它们让我们重新发现内在性的简单路径。“斋心”才能空纳万物,唯有从气的能量在内部充塞并在那里转变成心灵之纯净,方可感受到那从外部贯穿风景之风之明澈或纯净。司徒立在存在论层面上思考中国艺术精神的静观诗学,他坚持“实境”描绘的绘画实践。

 

具象表现绘画拒绝寻找一种乱真的相似性。拒绝设定一个图像所能模拟的一个本质世界变成映像的“诱骗眼晴”的传统。绘画的真谛是引导观看的人参与其中并在那里舒展他的生命,它并不呈现为一种纯粹的审美产物,一种无害的观看对象,甚至并不自矜为“美”,而是令人感受到那些至为根本的,沉浸到它的能量循环之中:“如将真即其处”。